在质子交换膜(PEM)水电解系统中,若论核心部件,非膜电极(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, MEA)莫属。它集催化剂、质子交换膜与气体扩散层于一体,作为电化学反应唯一发生的区域,直接决定了电解槽的综合性能、使用寿命与制造成本。
MEA的制备远非普通“涂覆”工艺,而是一项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精密技术。本文将系统解析MEA制造的全流程,并逐一阐明其中的关键质控环节(QCP),旨在为致力于关键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提供详实参考。
目前主流的MEA结构可分为两类:
1. CCM(催化剂涂覆膜)型:将催化剂直接负载于质子交换膜两侧,是目前高性能PEM电解槽普遍采用的技术路线。
– 优点:催化剂与膜结合紧密,质子传输路径短,界面阻抗较低,性能更为优异。
– 缺点:制备工艺复杂,对膜的溶胀控制及催化剂层均匀性要求极高。
2. GDE(气体扩散电极)型:将催化剂涂覆在气体扩散层(GDL)上,再通过热压与质子交换膜结合。
– 优点工艺相对简单,可避免涂覆过程中对膜的溶胀或损伤。
– 缺点:催化剂层与膜之间的接触界面可能存在缺陷,导致界面阻抗升高。
第一步:催化剂浆料配制(浆料配方)
作为制备过程的起点,浆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后续工艺的成功与否。目标是获得稳定、均匀且适合涂覆的催化剂浆料。
第二步:催化层涂覆(涂层制备)
将浆料均匀涂覆于质子交换膜两侧,是MEA制备中技术难度最高、最为关键的步骤。
第三步:干燥与热处理(固化成型)
涂覆完成后,需通过干燥与热处理使湿膜固化,形成结构稳定的多孔催化层。
第四步:与气体扩散层组装(热压复合)
将催化层-膜组件(CCM)与气体扩散层(如钛烧结毡)对齐,经热压成型完成MEA组装。
第五步:活化与性能测试(验证评估)
成型MEA需经活化处理才能达到理想性能状态。
对科研工作者而言,单片高性能MEA的成功制备或许存在一定偶然性,但要实现批次间一致、性能稳定的重复制备,则必须依靠严格的流程控制与系统记录。浆料的批次稳定性、涂覆参数的精确控制、热处理与热压工艺的条件优化,以及全面的性能验证,共同构成了MEA制备的核心技术体系。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环节,相当于掌握了水电解技术中最核心的制造密码。期望本文能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清晰的技术路径与严谨的方法框架,助力开发出高性能、高一致性的膜电极组件。
关于驰飞
驰飞的解决方案是环保、高效和高度可靠的,可大幅减少过量喷涂,节省原材料,并提高均一性、转移效率、均匀性和减少排放。为企业提供围绕功能涂层的全套解决方案及长期技术支持,保证客户涂层稳定量产;针对特殊器械涂层需求,提供涂层定制研发服务;提供各类涂层代工服务。
杭州驰飞是超声镀膜系统开发商和制造商,产品主要应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喷涂、薄膜太阳能电池、钙钛矿、微电子、半导体、 纳米新材料、玻璃镀膜、 生物医疗、纺织品等领域。
英文网站:CHEERSONIC ULTRASONIC COATING SOLUTION
驰飞提供专业涂层解决方案:https://www.cheersonic-liquid.cn/